当前,各地学校对“考试评价”的思考多限于评价方式,对“考试命题”的研究极少,导致评价与教学的脱节,使评价发挥不了应有的导向、检测、激励、改进等作用。基层教研员虽然自身对考试命题有所思考和探索,但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提供一份期末终结性评价的试卷,没能对教师进行考试命题的培训与指导。
笔者对考试命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启发。
01
考试命题的方向
基础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这样的地位,决定着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力求体现基础性,即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本过程方法、基本态度情感等。
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并把评价的内容具体化为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很多时候难以也没有必要通过书面考查来反映,书面考试考查的主要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对这三块内容的命题要努力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在有限的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性。命题应力求有创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专制、沉闷的内容,体现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生活性。要求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表达能力,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需要的沟通。
趣味性。形式的趣味性主要包括卷面活泼,命题语言轻松,富有亲和力、鼓励性等;内容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题型丰富,以不断刺激学生的大脑,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是指内容开放,让考试的过程也成为学习的过程。
02
试题内容编制思路
(一)知识与能力融合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掌握语文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语文能力。因此,命题时要避免把知识点的考查细碎化、机械化,尽可能使所出题目与对能力的考查相融合,使学生摆脱“做死题、死做题”的窘状。比如对“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题例:读下面这段话,选填合适的比喻成分,并按提示写比喻句。
进入天山,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朵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 )。这飞泻下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 )。再往里走,是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密密的松林像( )。溪流的两岸,满是野花,红、黄、蓝、紫,五彩缤纷,像( )那么华丽。
(1)无数撑天的巨塔
(2)千万条交耀的银练
(3)千万朵玲珑剔透的珠花
(4)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
(5)绵延的织锦
天山的雪峰令我们神往。你能想象出大雪漫天飞舞的景象吗?请用几个比喻描绘出来。(可以是课内外积累的语句)
这道题所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透过语言文字认识事物、想象事物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事物描述生动、具体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这样的命题着眼于对修辞作用的感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突破了对修辞知识的考查。
再比如对句式的考查,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句式,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句子的能力,目的之二是使学生在平时的说话与习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对于句式的考查,过去的命题多是提供一个句子,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或几种说法。这样的题型检测的只是技术层面的能力,而不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实现运用的能力。
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丰富,一种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正所谓“语随境生,语随情生”,同样一个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最合适的表达往往只有一种,所以,命题应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流畅地表达的能力。
(二)积累与运用并重
积累怎么考呢?还是要以积累的目的为出发点与归宿。积累的目的一是丰富语言的内储,从而丰富语言的表面,比如词语的积累等;二是培养语感,厚实语言与文化底蕴,比如古诗词的积累等。当前,积累内容的命题跟以往相比,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
题例:根据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自不量力 回天乏术
调兵遣将 足智多谋
变幻莫测 不计其数
古今往来,战场上形势往往( )。就说“赤壁之战”吧,曹军80万,东吴军3万,谁都以为周瑜是拿鸡蛋碰石头,( ),再怎么( ),也是( )。不曾想东吴的将领( ),用火攻之计打得曹兵死伤( ),曹操败走华容道。
这是一道词语的积累运用题,依托课文《赤壁之战》的内容,设计语言运用的环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的准确程度与运用能力。
题例:古诗句(格言、名言等)积累运用题。
初春,我信步来到郊外,柔和的春风拂面而来,好舒服。的确是“_____________”。瞧,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绿的、紫的……我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_________。”春天如此充满生机,可要珍惜这春光哟,不是说“_____________”吗?
这道积累运用题在命题上体现了这样的理念:(1)注重创设运用的情境,创设运用的情境和简单地指定默写某个内容相比,好处在于避免死记硬背,使背诵必须跟理解相结合。(2)注重引导形成记忆的储块,检测是否能迅速地对语言精品进行检索提取。(3)赋予积累的内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课内与课外衔接
1.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一般来说,对于一篇课外文章的阅读,题目的设计会遵循这样三点:教材中语文能力训练的重点,教材中字、词、句、标点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题序的编排则会沿着文章的写作顺序与读者在阅读中的思考进行来安排,从而使题目的设计超越考查学生的目的,为学生阅读提供引路性、启发性的帮助。
2.课内词句的课外运用。
题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
A.这家新开的工艺品店里,各种各样的工艺品既精美又可爱,看得我( )。
B.看着我们班的滑稽明星表演的相声,同学们( )。
C.爆炸声( ),太可怕了。
D.他的这个感人故事( ),
我们要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他,学习他。
以上四句话中可填的词语并不是唯一的,但是也有一个下限的保底,即可以填入本学期所学的四个词语:眼花缭乱、捧腹大笑、惊天动地、鲜为人知。本题意在考查学生是否把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
3.教材内容的归类、拓展。题例:根据你对人物的了解,你觉得下面的话分别是评价哪一位人物的?分别抄写在“_____________”上。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人民艺术家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D.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E.撼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超凡升华的儿女情怀
江姐_______老舍_________周恩来_______鲁迅________冰心_______
这道题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物的特点,更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出示了对五位人物最经典、最简练的评价语让学生“对号入座”,考查了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感悟程度,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丰富学生的语汇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这又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整体把握整册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归类、提升、拓展,辐射面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活中语文的适当渗透。题例:下面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_。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
广告宣传画是生活中语文的常见形式,本题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图书广告宣传画,并运用阅读积累进行解读与表达,培养学生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四)过程与方法展示
命题也要关注学生学法的生成与运用情况,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机会;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将考试与学习同步。
题例:你会阅读《成语词典》吗?
欣欣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啊,大海有这样大呀!跟它比,我实在是太小了。’河伯望洋兴叹。”他不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就去查《成语词典》,词典里是这样写的: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能胜任或没有条件做好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秋水》中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仔细读了几遍后,欣欣终于明白了:
(1)“望洋兴叹”的“兴”意思是,根据意思,“兴”应读作。
(2)“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出自。
(3)“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原意是,现在多比喻。“河伯望洋兴叹”这句话用的是它的(原意或比喻意)。
做这样的题目,学生会感觉不是在考试,而是在老师引领之下进行一次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五)单项与综合的结合
在一份试卷中,单项题与综合题都是需要的。单项题的优点是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命题比较简单,答案比较客观,评分误差小,但是其思维含量较低,并且难以检测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在命题时,要尽可能把单项的考题纳入综合题中,删繁就简,减少单项孤立的题目。具体的思路有:综合教材知识点设计试题,引导在联系中建构知识;综合运用多项知识技能,考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
文 / 浙江岱山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赵飞君
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获取更多精彩
扫描图中二维码关注我